
东营,拥有盐碱地340万亩,是我国乃至世界范围内规模最大、利用难度最高的盐碱地之一。
如何向盐碱地要粮,成为东营面临的重大难题。
为探索打造盐碱地综合利用新模式,2015年10月,国务院正式批复设立“黄河三角洲农业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区”。4年后的同月,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条件、耐盐碱、耐高温、节水抗旱的藜麦新品种在东营这片盐碱地上试种成功,致力于探索盐碱地上“种业奇迹”的东营盐地藜麦种业科技有限公司同年挂牌成立。
这是一处由省黄三角农高区与中科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共同打造的种业创新研发基地。藜麦研发种植将对盐碱边际土地高质量开发利用、推动盐碱地生态高效节水农业和种养结合循环农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什么是藜麦?藜麦种植有什么作用?
盐地藜麦育种员张平向记者介绍,藜麦并不是麦,而是一种全谷全营养完全蛋白碱性食物。藜麦作为一种藜科植物,其蛋白质含量与牛肉相当,品质也不亚于肉源蛋白与奶源蛋白,这类植物多生长在我国西部海拔较高地区,具备一定的耐旱、耐寒、耐盐性。藜麦育种团队经过调研考察、研究论证,发现藜麦不仅仅可以在高寒地区种植,也可在山东等低海拔地区试种成功。从此,省黄三角农高区3000多亩的田野上开始了藜麦培育种植。
秋天的省黄三角农高区,风清气朗、藜麦飘香。从市区驱车南下,五颜六色的藜麦品种在省黄三角农高区盐地藜麦种质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平台内争奇斗艳。

“我们目前已经在全球3000余份藜麦种质资源中成功筛选出了50多种适宜盐碱地种植的藜麦资源,其中白藜麦的颗粒会比所有种子饱满,更适宜人们食用。”山东藜粒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梦春告诉记者,藜麦被誉为“超级谷物”,是唯一一个被联合国国际粮农组织确认的能满足人体基本营养需求的单体植物,近年来,平台聚力育种创新,不断攻克盐碱地藜麦种质难题,目前,由山东师范大学、青岛农业大学等省内院校组成的10人藜麦育种团队致力于盐碱地育种研究,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洋洋河水,赴宗于海。”如今,在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下,基于盐碱地藜麦研制的风味饮料、零食、护肤品等系列产品更是不断被推向市场,经由山东藜粒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输出给更多消费者,盐碱地藜麦走进千家万户。
大众报业·鲁中晨报记者 王凡 通讯员 李广寅 李文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