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盐碱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大家对盐碱地的印象都是“寸草不生”“不能耕种”“不毛之地”。
如何挖掘盐碱地的价值潜能?近日,记者来到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探寻答案。
“这次选育的藜麦品种不错,颗粒比较饱满。”在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盐地藜麦种植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平台,盐地藜麦育种员张平仔细观察着本次收获的藜麦。“藜麦原产于南美洲中高海拔山区,是天然盐生植物,而且是一种高附加值的经济作物,对开展盐碱地利用来说是一个不错的路子。”
“良种缺乏是限制盐碱地藜麦发展的一大因素。”张平说道,“引进的藜麦种质数量虽多,但是培育出适应黄河三角洲地区气候条件的藜麦新品种,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往往耗时七八年甚至更久。”
育种期漫长,能否提提速?
记者带着疑惑跟着张平来到了快速育种室。在三间生长室里,生长着幼苗期、灌浆期等不同时期的多种藜麦。在这里能够通过在相同环境下对不同品种藜麦的生长展示观察以及同一品种不同种植工艺条件下藜麦生长差异的直观反映,为藜麦品种的筛选和种植工艺的优化提供有利条件。经过三年的实验探索,已完成了1500个杂交组合或杂交群体,筛选出可以在东营种植的藜麦资源50份,其中两个品种,亩产分别达到340斤、380斤,已具备推广价值,培育出具有亩产800斤至1000斤产量潜力的藜麦品系。
再好的种子产品,也要体现在生产成果之中。
此时,远在1000公里外的内蒙古藜麦种植基地内,一片片缤纷艳丽的藜麦,在错落有致的田地间迎风摇曳。
通过前期的选育品种,藜麦种植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平台在内蒙古选取了合适的土地进行大田试验。目前,针对藜麦品种管理和推广的地域性特点,盐地藜麦种植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平台建立起以省黄三角农高区为基地,与沿黄有关省份建立育种协作网,采取参与式育种的方式,向其提供优异的种质和杂交群体,推动藜麦在沿黄有关省份本土化和规模化推广,让盐碱地充分利用起来。
藜麦就是盐碱地价值潜能的“见证者”。
“这个藜麦回家蒸米饭放一点,口感格外好,营养价值也很高”“减肥时候吃这个不错”“听说这个蛋白质比牛肉还高不少”……
在距离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20公里外的盐地藜麦销售处,前来购买藜麦产品的人络绎不绝。
“这是我们根据平台选育出的藜麦品种,而成立的盐地藜麦品牌。”山东藜粒美生物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刘梦春说道:“藜麦是高蛋白植物,是超级有饱腹感的粗粮‘素食之王’。目前我们以销售原麦为主,之后我们也会生产更多的藜麦产品让更多人群享用。”
下一步,盐地藜麦种植创新与产业化开发平台将在藜麦育种研发、优良品种繁育及新品种推广等方面继续向纵深发展,形成专家团队——种业公司——育种基地——市场销售一体化完整产业链条,以此将山东省黄三角农高区盐地藜麦品种推向黄河流域,推向全国。
大众报业·鲁中晨报记者 王凡 通讯员 任强